大皖新闻讯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,蚌埠正以智能传感器产业为核心,加速构建“中国传感谷”这一国家级产业聚集高地。5月22日上午,大皖新闻记者深入蚌埠市经开区,聚焦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脉络、创新实践与未来图景,通过对政府官员、企业代表的集中采访,揭开这座城市在万物互联时代的“传感”雄心。

从“制造基地”到“产业集群”的跨越
蚌埠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并非偶然。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,这里便成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。
近年来,蚌埠市委、市政府以“双招双引”为抓手,出台《蚌埠市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》等系列文件,从资金、人才、配套等多维度给予支持。
2024年,安徽省科技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《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》,明确在创新发展、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提供“真金白银”保障,推动蚌埠打造皖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。

“政策的持续加码,让蚌埠成为智能传感器企业的‘投资首选地’。”蚌埠市经开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汤伟表示:“我们通过‘一谷三园多址’布局,构建了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,从研发、设计到制造、封装的完整产业链,吸引了200余家相关企业集聚,覆盖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,经济规模总量突破百亿大关。”
“国字号”与“生力军”协同发力
在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版图中,既有“顶天立地”的国字号龙头,也有“铺天盖地”的创新型企业。
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头部企业,拥有6英寸高性能体硅MEMS晶圆制造平台及8英寸微系统晶圆集成研发平台,自主研发的4套工艺技术体系,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,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、发明专利400余件,是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的头部企业。
与此同时,芯动联科、希磁科技等企业快速崛起。芯动联科的MEMS陀螺仪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填补国内高端惯性传感器空白;希磁科技的电流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应用,其磁传感器芯片设计等核心能力实现完全自主可控。

从“实验室”到“应用场景”的落地
技术创新是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的“基因”。依托国家微电子机械系统(MEMS)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39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,蚌埠在MEMS惯性器件、压力传感器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。
在应用端,蚌埠正积极拓展场景。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传感器产品已应用于脑机接口、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;希磁科技的电流传感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安全保障;芯动联科的惯性传感器助力商业航天项目。
“芯”聚江淮 智感世界
5月23-24日,第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将在蚌埠举办,这一行业盛会将聚焦汽车、医疗、机器人等热门领域,邀请500余位院士、专家、企业家共商产业未来。
从航天工程到新能源汽车,从工业制造到智慧医疗,蚌埠正以智能传感器为“神经元”,编织一张连接万物的“感知网络”。随着中国传感谷的加速崛起,这座城市不仅在改写自身的产业基因,更在为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提供“蚌埠方案”。
大皖新闻记者 李勇 通讯员 许巧
编辑 许正文
相关文章:
“芯”聚江淮 智感世界——探访蚌埠中国传感谷的创新密码05-22
合肥市陪伴式“走出去”综合服务专窗护航企业扬帆出海05-22
黎城宏泰新兴产业园积极构建“两轴两心多元”现代产业生态圈05-22
国际锐评|看中国经济如何开好“逆风船”05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