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光融媒讯(首席记者 郑小菲)2024年元旦前夕,央视的镜头对准了稻田镇崔岭西村的智能大棚。镜头里,张连昌通过智能化设备查看着大棚内的温度、湿度等环境数据,轻松又自信。据了解,这是他第一年种棚,在“零基础”起步的情况下,通过“智能管家”管理20亩地的4个大棚,他种植的草莓西红柿日销过万元。“轻松的管理,可观的收入”,让他对农业发展之路信心倍增。
日前,记者来到崔岭西村家庭农场的大棚里,见到了大棚管理者张连昌。曾经,他是一名坐在办公室的“上班族”,而如今,他已然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探索者和实践者,完成了从办公室职员到“数字大棚”新农人的华丽转身。
敢闯敢干
“农业小白”日收入过万元
2024年,毫无蔬菜种植经验的张连昌从潍城来到寿光,开启了他的果蔬种植路。初来乍到,他选择了草莓西红柿作为“敲门砖”。“之前一直坐办公室,对种植蔬菜没有经验,来到崔岭西村,我选择种植这里颇有名气的草莓西红柿,这样遇到什么问题,也能及时找有经验的菜农指导一下。”面对陌生的蔬菜领域,张连昌没有丝毫退缩,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和对农业的热爱,他开启了边学边干的模式。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种植知识,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,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储存,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。遇到问题,他就向村里的种植大户请教、向农业专家咨询,平时,他则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,加强自我学习。

张连昌直言,自己“零基础”种植蔬菜,离不开大棚里配备的一系列先进智能设备:补光灯能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光照需求,自动调节光照时间和强度,确保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能得到充足的光照;水肥一体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含量,根据作物的需求精准地进行浇水和施肥,避免了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;智能全自动精准种植管理系统更是整个大棚的“智慧大脑”,它整合了大棚内的各种数据,实现了对大棚环境的全方位监控和自动化管理……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,张连昌种植的草莓西红柿迎来了丰收。一颗颗色泽鲜艳、口感酸甜的草莓西红柿挂满枝头,市场销售情况很可观。张连昌表示,每公斤20元的价格,收获多时,一天就能卖到12000元,这样的销售成绩不仅让他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,更让他坚定了在农业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。“丰收的时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力量和农业的魅力,确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。”张连昌自豪地说。
智慧赋能
新农人种棚轻松加愉快
“平时,我在家里就能通过手机APP管理大棚,随时随地查看大棚内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关键数据,还能远程控制补光、浇水、施肥等操作。”张连昌说,以前传统模式种大棚蔬菜,菜农每天都要在大棚里忙个不停,累得腰酸背痛。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,菜农只要动动手指,就能把大棚管理得井井有条,真是太方便了。
“过去‘老把式’说农业种植‘三分种七分管’,现在这些‘智能管家’改变了老模式。”采访中,张连昌带记者了解着大棚里的各种智能设备,并一一进行演示。只见他手指轻划屏幕,所在的2号棚顶部遮阳网便缓缓展开,水肥一体机同步启动滴灌。他说:“这种数字化、智能化的管理方式,不仅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,而且提高了种植的精准度和科学性,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,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,值得推广应用。”

今年2月初,张连昌又在大棚里定植了网纹哈密瓜。按照他的计划,瓜棚4月底就能迎来收获。看着大棚里一天天长大的哈密瓜,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:“这些哈密瓜采用了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,品质非常好,相信上市后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。”
从坐办公室到种蔬菜大棚,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,张连昌的事业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此前,他也遇到过资金短缺、技术难题、市场波动等困难和挑战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。他坚信,只要不断学习,勇于创新,就能在农业领域闯出一片天地。
如今在寿光,越来越多像张连昌这样的新农人,用智慧和汗水,为农业发展注入着新活力,助农业焕发新生机。
相关文章:
核心产品线收入承压,国盛智科2024年净利润同比收缩04-18
利维智能取得基频识别方法相关专利04-18
超聚变一季度营收翻番,聚焦共建智能体驱动业绩可持续增长04-18
李彦宏将发表今年首场演讲 Create2025或有多项发布04-17
提升自动化水平及供电可靠性 大有富阳分部带电作业加速智能开关更换04-16
【寿光】一位“农业门外汉”的智能种棚经04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