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讯(记者 赵生杰 通讯员 田鹏飞)在西安市阎良区凤凰路街道凤凰东路社区,一支平均年龄65周岁的“老兵巡逻队”成为基层治理的亮眼名片。这些身着藏蓝马甲的退役老兵,带着军旅生涯的担当与岁月沉淀的智慧,在家长里短中化干戈为玉帛,在风险防范中筑安全防线,用“老兵说事”品牌书写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温暖答卷。
跨界组合:打造全能型调解矩阵
“法官+老兵”的黄金搭档,在凤东社区邻里纠纷调解中展现出独特优势。退休法官牟庆丰加入老兵巡逻队后,首次接手的便是刘先生的“失眠之困”。面对楼下棋摊噪音扰民问题,牟庆丰发挥职业专长,从《民法典》相邻权规定切入,既指出棋友娱乐需兼顾他人权益的法律边界,又以老兵特有的直率劝诫双方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处世哲学。这种“法理+情理”的双重疏导,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,更创下“一次调解、十年积怨清零”的佳话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老兵+N”的联动机制。在沈阿姨遭遇疑似投资诈骗事件中,社区迅速激活“老兵巡逻队+律师事务所+警务会客厅”的三方联动,老兵凭借司法经验梳理证据链,律师从专业角度制定策略,社区民警同步开展反诈教育。这种“退役不褪色”的担当与“术业有专攻”的协作,让复杂案件迅速完成从纠纷受理到法律支援的全流程响应。

情感共振:解锁基层治理“心”密码
老兵身份自带的“国家记忆”属性,成为化解矛盾的天然纽带。在张老汉夫妇的离婚纠纷调解中,老兵调解员朱克忍没有急于评判对错,而是先与张老汉聊起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,用“军功章里有她一半”的共情叙事打开老人心结。这种“穿军装时保家卫国,脱军装后守护安宁”的身份认同,让居民在情感共鸣中放下戒备,数据显示老兵调解的案件当事人沟通意愿提升73%。社区特别打造的“暖心警务会客厅”,更将情感调解场景化。老兵荣誉墙的陈列、调解室里的“和解茶座”,让剑拔弩张的当事人一踏入便感受到“家”的氛围。

生态构建:从“救火队”到“防火员”的升级
老兵说事品牌的深层价值,在于构建起“预防-调解-提升”的治理闭环。巡逻队在日常巡查中建立“民情雷达”机制,通过“看门窗是否常闭、听屋内是否异响、问邻里是否异常”的“三步工作法”,提前发现3起家庭纠纷隐患。用“案例故事会”等退役军人特有的表达方式,让防骗知识入耳入心。在品牌建设上,社区注重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智慧,形成“倾听-共情-法理-共识”四步调解法。
价值延伸:退役军人的“第二战场”
当71岁的张老汉将绣有“老兵说事解民忧”的锦旗送到巡逻队时,背后是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的时代命题。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余万,如何让这支“政治坚定、作风过硬、纪律严明”的队伍在基层治理中发光发热,凤凰东路社区给出了生动解答——不是简单的人员堆砌,而是通过身份认同唤醒责任担当,通过专业赋能提升治理效能,通过情感链接构建信任体系。在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退役军人的“剩余价值”正在转化为基层治理的“增量效能”,书写着“脱下军装仍是最可爱的人”的时代篇章。

从“橄榄绿”到“治理蓝”,变的是战场,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。当老兵的身影出现在社区的每个角落,当说事的声音响遍每栋楼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矛盾的化解,更是基层治理中“信任体系”的重建。这种以情感为纽带、以专业为支撑、以共治为目标的治理模式,正在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。
相关文章:
“老兵说事” ———用“法理+情理”破解社区千千结04-28
春风年度非虚构 | 杨素秋:图书馆“保卫战”的背后04-26
于谦头发花白携妻子白慧明现身北京自家宠物园,谦嫂戴佛串变化大04-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