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
战国帛书回归,映照国家复兴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18 17:12:00    

白木

两卷帛书,重若千钧。据5月18日《长沙晚报》报道,近日,流失海外79年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《五行令》《攻守占》跨越太平洋,回归故土。这个喜讯恰如一面镜子,反映着国家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沧桑巨变。这“失之乱世,收之盛世”的轮回,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。

1942年的长沙,深陷抗日烽火。当四名“土夫子”在子弹库盗掘战国楚墓时,他们或许不会想到,这将成为一段令后世痛彻心扉的文明劫难。那几卷记载着楚人智慧的帛书,在古董商与外国掠夺者的辗转中,成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缩影——彼时的山河破碎,连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文物都无力守护。美国人柯强用“红外线拍照”的谎言从古董商蔡季襄手中骗走帛书,凝固着一个时代的屈辱:若国民连生存都成奢望,又何谈守护文明火种?

这份文明之痛,在近代中国并非孤例。从敦煌经卷流散到圆明园珍宝蒙尘,从殷墟甲骨流落他乡到故宫文物万里南迁,每一件文物的漂泊史,都是民族命运的注脚。文物流失的背后,是旧中国的积贫积弱。

帛书的归国之路与中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。这不是偶然的幸运,而是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文物追索战场上的一次漂亮战役。今天的中国,已建立起从考古发掘到跨国诉讼的完整文保链条,形成了政府主导、学界参与、民众支持的文物追索体系。北大教授李零对流失帛书40多年的研究坚守,无数文物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的据理力争,乃至那位将帛书残片捐赠给原湖南省博物馆的徐桢立先生,他们用各自的方式编织着文化复兴的安全网。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,让帛书回家的故事有了动人的家国底色。

文物的归家之路,映照着民族的复兴征程。从流失海外近百年的“方罍之王”皿方罍返乡后身盖合一,到近年来欧美各国主动归还中国文物,越来越多的“文化游子”正在踏上归途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那些仍流散海外的民族文化瑰宝,终将在民族复兴的曙光中一一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
相关文章:

文化中国行丨跟着文物学知识 在算盘与权衡博物馆揭秘中华千年智慧05-18

战国帛书回归,映照国家复兴05-18

对话浏阳烟花出口商:或影响独立日庆祝,美国客户比我们更急05-18

美关税政策加剧不确定性 德国航运巨头坚定看好中国市场05-18

《非遗里的中国》走进青海05-18

布云朝克特终成中国男网一哥05-17

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跌2.37%,网易涨逾14%逼近历史新高05-16

全球瞭望|英媒:保护沿海生态 中国“言出必行”05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