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宁芝
在四川彭山的树林中,晓雾将歇、晨曦微漾,草药的芳香扑鼻而来。68岁的高建成和几位徒弟从成都赶来采药,“制作高氏中医疮疡外用膏药需要新鲜草药,而端午节后,艾叶的药性最强。”他嗅了嗅手中刚采摘的艾叶说。
从采药到加工、制作,高建成始终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,“传统中医注重的是全流程的传承。”他解释道。
高建成,一位慈眉善目、身姿挺拔的老中医,成都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项目——高氏外科技术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,成都大学附属医院(简称:成大附院)中医科专家。他擅长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常见病,尤其在骨折、骨伤、疮疡等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。
今年,非遗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。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如何让“高氏中医”传承下来、走得更远?近日,我们对高建成和他的弟子进行了采访。

2025年6月10日,高建成正在给患者诊脉
历史悠久,“高氏中医”享誉川内外
2020年12月2日,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“高氏中医外科医药技术”被评为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根据成都市地方志和家族谱系记载,高氏中医外科起源于19世纪中叶。经过几代高氏先辈的传承与发展,在骨折手法的基础上,逐步形成了以骨伤和疮疡治疗为特色的独特技术。20世纪初,师承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黄柱臣的高诚宗将这一医术发扬光大,确立了其在川内外的声誉,后来成为了中央保健局的特聘专家。
高诚宗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依靠行医维持生计的中医。1901年,圣修医院(成大附院前身)成立,聘请高诚宗创立中医外科(骨伤及疮疡)。1978年,高建成跟随姑姑高诚宗在医院继续研学中医。
高建成介绍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劳动强度大,导致骨软伤、关节损伤等骨伤患者增多;与此同时,卫生条件及生活水平较差,疮疡的发病率较高。在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,很多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,传统的中医外科成为了他们的唯一希望。为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工作生活的影响,高诚宗和高建成主动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接诊。面对患者们的声声感谢,他们总是摆摆手,轻描淡写说道:“谢啥子嘛!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,见不得患者捱苦。”
随着口口相传,许多其他医生无法解决的病症,患者纷纷找到了高诚宗和高建成,“高氏中医外科”也因此逐渐声名鹊起。
坚守初心,只为老百姓看得起病
高建成回忆,姑姑高诚宗医术高明、名气大,但她从不拒绝任何患者。当时姑姑的收入较为可观,但她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,常常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疗效更好的麝香、牛黃、虫草等名贵中药材,调制后分包,免费送给那些病情严重、生活困难的患者,并以此为乐。很多患者付不起诊金,于是经常带一些自家养殖的蔬菜、鸡蛋代替诊金。久而久之,曾经的患者便成了老朋友。
高建成的女儿高治萍从小便与姑婆高诚宗生活在一起,她回忆道:“小时候,几乎每天都会有访客来家里。那时,姑婆年事已高,很多事情都记不住,但她始终记得自己是治病救人的,所以,与访客寒暄不到三句就会问‘最近身体咋样?’,然后话题就转到问诊上。来访者大多是老朋友,大家会说一些小毛病,比如轻微感冒、胃口不好、身体疲乏等,姑婆听了后会现场给开方,让来人代写。”
高建成从小耳濡目染着姑姑的医术与态度, 他补充道,“高氏中医的几大治疗手段,主要分为骨折、骨伤的治疗和疮疡的治疗。由于骨折、骨伤的治疗主要依靠技艺手法,又是使用纯中药,所以与西医手术相比,价格低廉;在疮疡的治疗中,外用药全部采用天然中草药,没有人工合成成分,因此价格也非常亲民。这对于低收入群体是能够接受的,如果价格过高,他们往往负担不起。”每诊完一个患者,他总要多“啰嗦”几句:“一定要按时服药!”“记得定期回来复诊啊!”“保持健康作息,清淡饮食,吃好睡好心情好是尽早康复的前提。”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康复出院,他还会叮嘱徒弟要主动定期回访,预防病情复发。若有熟悉的患者向他索要联系电话方便咨询病情,他也会爽快答应。正因如此,高建成身边的患者和朋友都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:医院里,年轻医生亲切地称呼他为“高伯伯”,年长的医生尊称他为“高老”,小区里的保安保洁、楼下自行车修理店老板、药店收银员等街坊邻居敬称他为“高老师”。无论是年轻的、年老的患者,还是同行,都对高建成给予高度评价。
医患相照,病人成了他的光
“现在的骨折患者主要是两类,老年性的病理性骨折和年轻人因意外摔伤引起的外伤性骨折;疮疡的患者虽然减少了,但带状疱疹、湿疹、糖尿病性溃疡等皮肤问题有所增加,高氏中医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。”高建成说。
2017年,一名患者不慎摔伤,导致胫骨平台粉碎骨折,就近医院拟采用手术治疗方案,先为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,休养3个月后尝试缓慢行走,1年后根据恢复情况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,但由于患者担心治疗时间太长耽误工作,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方案,所以迟迟没有开展正式治疗。经病友介绍得知“高氏中医”擅长治疗骨折、骨伤问题后,特意转院到成大附院求医,希望进行保守治疗。高建成一边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,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治疗方案,既安抚了患者的情绪,又让患者了解整体治疗思路。经过运用高氏中医独创的“柔拍疗伤法”并结合特调膏药,2个月后,患者康复了。
带状疱疹俗称“蛇缠腰”,是一种“听着就疼”的病毒性皮肤病,曾有患者描述“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同时啃噬我的神经”。2023年夏天,一名60岁患者发现左侧胸肋部有些许瘙痒,第3天便冒出了小水泡,然后从瘙痒处迅速向背部发展,一直从后背到前胸,并且伴随剧烈疼痛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入院后,很快确诊为带状疱疹,转由高氏中医接诊。治疗期的前几天,由于带状疱疹带来的剧烈疼痛让患者寝食难安、情绪烦躁,高建成总会在复查时多停留片刻,鼓励患者勇敢坚持,并亲自调制疱疹膏,嘱咐患者配合内服中药及针刺治疗。很快,疱疹开始干涸结痂,患者疼痛明显减轻,2周后痊愈出院。
“一旦行医,就不能昧着良心,所有患者都要平等对待。患者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,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尽全力为他们消除疾病、减轻痛苦。”高建成常对自己的徒弟说。
与大多数老年人一样,高建成也经历了眼疾的困扰。去年11月,高建成的右眼视力突然急剧下降,经检查,是由年龄增长和长期用眼过度引起的青光眼和视网膜脱落,需要立即入院手术,术后还要俯卧1个月。“那段时间,他虽然积极配合治疗,但是情绪非常低落,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看病了,对社会没有价值了。但是,每次只要接到患者咨询病情的电话,他立刻精神焕发、声如洪钟,与刚刚还在唉声叹气的样子判若两人。”他的女儿告诉记者。
如今,高建成依然坚持在成大附院中医科每周二全天坐诊,为了能继续看病,他想了一个办法,“我通过徒弟的眼睛来看诊,随后口述病情,由他们代为打字开具处方。”
十年收徒,“传承人不姓高也行”
中医讲究代代相传,但在高建成看来,“高氏中医”的传承人不一定姓高。“多一名医者掌握,就多一些患者受益。”十年来,他收了多名徒弟,成大附院孟君、王东、杨爱国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。
成大附院中医科副主任孟君在博士毕业后,便拜师高建成,跟随他学习了10年。她表示,高氏中医在治疗骨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并且从师父身上真正读懂了“医者仁心”的深意。“几年前,一名50多岁患者从地铁扶手跌落导致三踝骨折,急诊医生告知需手术治疗,若不及时手术,愈后极有可能会终生跛行。因患者患有基础性疾病,不宜接受手术治疗,多方打听并考虑再三后,患者决定保守治疗,于是找到了我们。师父带着我们仔细检查了患处,运用专门的揉法按摩,通过内服联合外用的方法,只用了1个月时间便让患者行动恢复如初。另有一名90多岁的婆婆患有日光性角化病,眼睛周围有几处长了肿瘤一样的角化增生,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,制定了专门的治疗方案,通过外用药外敷、中药口服,1个月左右康复出院。由于是高龄患者,师父给她开的药物都是液体剂型的,服用很方便,并且能预防噎食风险,花费也很便宜。患者出院的时候,师父还千叮咛万嘱咐说有需要可以随时拨打他的私人电话。”
“每两个月就会有一次师门学术研讨活动,师父不仅教我们诊疗技术,还亲自带领我们制作外用药,将数十年沉淀的医道心得倾囊相授。平日里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给师父打电话,他的远程指导总能提供关键思路,显著提升了我们的诊疗效率和患者预后。”孟君透露,未来将会把一些常用且疗效显著的“高氏中医”的药物做成统一的院内制剂,便于患者使用。
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东也提到,医院非常重视“高氏中医”,“我们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也申报了《著名老中医高诚宗临床经验、学术思想传承研究》课题,并出版了相关专著、获得了专利。明年将计划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同时,我们还把高氏中医推广到了基层医院和社区,推动药物的现代化生产,并已申请发明专利,力争让高氏中医的品牌影响力更大。”
高建成深知,“高氏中医”的传承绝非仅是技艺的薪火相传,更是一份济世之责的永恒托付。将这一脉岐黄之术传承下去,不仅是为了续写“高氏中医”的辉煌,更是为了让这盏明灯照亮更多患者的康复之路。这份厚重的使命,必将在他与弟子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绵延传承,跨越时代的长河。

相关文章:
非遗传承人高建成:高氏中医外科的“薪火”,我这样守| “寻医成渝”特别报道07-07
德力静获批一周年:突破“糖痛”患者治疗困境,推动DPNP诊疗规范化提升07-06
最近为何热得如此极端?06-27
以微创精技守护生命, 怀赤诚丹心扎根基层06-27